文化建设
高校资讯
文化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资讯 > 文化建设
杭州师范大学学子深入中小学,探寻AI教育的伦理平衡之道
来源:网络 作者: 陈睿宁 沈中奇 发布时间:2025-03-11 浏览人次:

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推动智慧教育的蓬勃发展。师生教学行为数据的汇聚、学习过程的精准画像、教育决策的智能优化……人工智能在方方面面为教育变革注入新的驱动力。然而,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同时,我们也须谨慎看待其带来的一系列伦理挑战。为厘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及其影响2024617日至27由杨俊锋老师带领的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AIED伦理先锋队”调研团临平实验中学、杭州市文新小学、竞潮小学和开悦幼儿园等校园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教学现场观摩、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等多元研究方法,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一线的应用现状、引发的伦理困境以及教师对伦理风险的看法,保障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向善发展

实践伊始,调研团做了一系列充分准备工作确保调研的顺利进行。首先,团队成员与指导教师召开团队会议,明确调研主题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风险与对策研究”,并制定调研计划。团队成员为了与一线教师探讨对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成因的认识与看法,梳理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可能引发的“算法偏见”、“算法黑箱”、“学生人格标签化”等典型伦理风险并将其制作为图文手册,设计了访谈提纲。此外,为调查目前不同学段师生伦理风险规避能力现状,调研团还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以便于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伦理风险规避能力。

调研团走访了杭州市多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通过线上联系与现场观摩等方式,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学段、不同区域学校的应用情况及现存问题。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在校园中的应用涵盖了“教”、“学”、“管”、“评”等场景。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采用了“智学网”进行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学情分析等;行知小学使用“一起作业”软件组卷和生成智能作业分析报告等。为进一步了解婴幼儿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应用,调研团实地探访了开悦幼儿园,了解到其设立的“未来儿童驾驶舱”可记录儿童出勤、阅读等数据,赋能儿童成长。

总的来看,从幼儿园到中学,人工智能正潜移默化地重塑着教与学的方式。这一发展态势一方面彰显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巨大潜力,预示着智慧教育的光明前景;另一方面也昭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在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校园之际,严密审视并有效应对其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算法偏见、过度依赖等一系列伦理挑战,以教育者的慧眼和仁心守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对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切身感悟以及对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的看法,调研团走近文新小学、竞潮小学、临平区实验中学等学校,与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AI判卷时有时会犯错还搞不清楚判题依据这可如何是好”“这些人脸识别的数据如果被泄露对学生来说会很严重”“学生如果直接抄AI生成的内容,这个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值得关注”,教师坦诚表达了对“算法黑箱”“隐私泄露”“学术不端”等风险的担忧,同时也发表了对这些风险的成因的看法,如“收集信息太多会加重隐私泄露的风险”“如果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设计的比较冰冷,可能会造成学生情感缺失”……一线教师们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的伦理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调研团成员也与教师们分享了一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案例,例如对学生使用的可以监测注意力的“检测头环”、记录举手与低头次数的“人脸识别教室”等应用,教师认为过度收集数据可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诱发学生焦虑和被监视感此外对于一些可记录教师上课行为与板书的教学应用教师认为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改进同时也表达了自由受限的忧虑,引发了大家对寻求人工智能教育健康发展路径的思考。

因此如何在智能化发展和师生福祉之间找到平衡点已然成为教育界学术界企业亟需共同思考的问题。

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人工智能需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更高的要求。此次调研为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的伦理挑战提供了宝贵的一手素材和理论视角,唯有直面挑战,审慎对待,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保障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行稳致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调研团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继续扎根教学一线,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健康有序发展。未来,他们还将走访更多中小学校,力求为不同学段的智慧教育实践积累更加全面、立体的经验材料。相信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定能推动人工智能以更加智慧、负责任的方式融入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育人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