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上午,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舞韵载非遗,声律传千古”巴渝非遗歌舞文化寻访团到达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参观了文服中心的木洞乡情馆。
本土文化,作为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和历史传承的宝贵财富,其继承与发扬不仅关乎文化的延续,更关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为青年大学生,寻访团成员决定从基础做起,深入当地参观学习,担起责任使命,去守护这份根与魂,努力让本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1 木洞乡情馆部分展示内容(张丁聆摄)
初到木洞镇,乡民热情,处处烟火,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地方让寻访团成员们倍感兴趣。木洞乡情馆,从地理、历史、文化、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把木洞镇全面地介绍给了大家。
看当地名人故事,从古代智者学者,到英勇革命前辈,再到当今创业新秀,我们看到深植于木洞人民心中的那份坚韧与情怀。悠悠乡愁,哺我故土,建设教育,持续发展。
图2 寻访团成员就参观名人故事板块(张丁聆摄)
“山歌绕梁,灼灼其华;端午竞舟,声动巴江。”在木洞乡情馆中,有大量对木洞非遗文化的介绍,这也是寻访团成员们的重点参观内容。在木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非遗文化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它们以独特的韵律编织着岁月的华章。
图3 寻访团成员就非遗传承展开讨论(张丁聆摄)
木洞山歌,一声声、一曲曲,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吟出了巴渝大地的风土人情;木洞龙舟,一次次、一浪浪,划出了木洞儿女的坚韧与豪迈,彰显了水乡文化的活力与激情;还有木洞榨菜制作工艺、木洞蜜枣制作技艺、木洞油酥鸭制作的传承,一腌一晒间,腌制出岁月的味道, 一煮一熬中,熬出了丰韵的回忆。非遗文化交织,成员们看到了技艺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更体会到非遗传承的深厚魅力。
图4 寻访团成员参观非遗文化传承板块(张丁聆摄)
除了文图介绍,乡情馆还有很多实体模型和书籍衣物展示,给大家更加生动地展示了当地的文化习俗,从栩栩如生的龙舟模型到成套的唢呐与大鼓,从木洞山歌珍贵乐谱到木洞当地服饰,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
图5 寻访团成员对非遗珍贵书籍进行参观(张丁聆摄)
在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巴渝非遗歌舞文化寻访团的此次木洞之行中,成员们不仅被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本土文化所震撼,更深刻感受到了巴渝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面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深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肩负起将这份文化瑰宝传递给下一代的重任。
同时,寻访团成员们也认识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大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本土文化、巴渝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