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现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与ESG理念所强调的环境保护、社会关怀及治理重视三大要素之间存在深层次的逻辑关联。然而,与此同时,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也开始显现。为此,将ESG理念融入绿色金融的发展之中,逐步建立健全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和管理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组开展了以外界投资为中介变量的研究,旨在研究绿色金融行业出具ESG报告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
引言
目前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绿色金融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开始显现。为了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企业积极将ESG理念融入绿色金融的发展之中,促进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和管理体系的健全。
目前,国外研究大多以发达国家为样本,国内研究大多以整个 A 股市场、制造业、重污染企业为样本研究 ESG 表现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的文献较为有限。因此我们专注于研究金融行业ESG报告对绿色金融行业的推动作用,旨在促进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推进金融赋能市场的进程。
一、ESG理念下我国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行业ESG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评级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披露机制正面临多重挑战。具体而言,金融行业ESG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及评级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缺乏系统性的强制披露制度。部分企业因缺乏外部驱动力而选择不披露或少披露,这直接影响了ESG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度。其次,地区与行业间对ESG报告要求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在披露时缺乏统一标准。这增加了投资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也削弱了ESG评级的准确性和横向可比性。再者,编制详尽的ESG报告对中小企业而言构成的负担及部分企业的短视行为,进一步限制了ESG信息的丰富度和深度。同时,监管力度的不足为部分企业提供了“漂绿”的机会,使得ESG报告的信息失真。最后,ESG数据本身的复杂性和部分数据的主观性和量化难度,都加大了ESG报告编制的难度和成本,成为制约ESG报告质量提升的又一重要因素。
绿色金融有助于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且该促进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4]而金融行业ESG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及评级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将深刻影响市场透明度、投资者决策、资源配置效率与监管效力。信息披露的匮乏导致投资者难以获取全面信息,决策受阻,市场信任度下滑,资源配置偏向高风险项目,进而降低了市场效率。同时,评级体系的不完善加剧了评级结果的不准确性和误导性,可能引发市场非理性波动,甚至诱使企业采取短期或虚假行为以追求更高评级,从而扭曲了企业行为模式。
为应对这些挑战,金融行业需加强ESG信息披露监管,统一披露标准;完善评级体系,提高评级的科学性与透明度;并通过投资者教育提升市场ESG意识,同时强化企业责任,确保ESG信息的真实性。以此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公正、可持续的金融市场环境。
2.信息透明度在 ESG 报告对绿色金融的影响中具有“遮掩效应”。
信息透明度在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对绿色金融的深远影响中,显著地展现出一种“遮掩效应”。这一现象根植于多重复杂因素,并对绿色金融的全面发展构成了显著挑战。
首先,ESG报告标准的多样性是导致透明度问题的核心根源之一。全球范围内,各国、各行业乃至不同的评级机构均拥有各自独特的ESG报告框架与评估标准,这种多元化的现状直接削弱了ESG报告的可比性和透明度。企业往往会利用这些差异,选择性地呈现对其有利的ESG信息,规避或模糊处理不利因素,使得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ESG绩效画像。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增加了投资者的决策难度和成本,也削弱了市场对ESG报告的信任基础。
其次,信息披露的非强制性特征进一步加剧了透明度问题。在缺乏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全面、深入地披露ESG信息,导致披露内容可能存在片面性、不完整甚至误导性。自愿性披露为企业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利益调整信息披露的策略和范围,从而掩盖真实的ESG表现。这种不透明的信息披露环境不仅不利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也阻碍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再者,监管机制的不足是“遮掩效应”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环保费改税对企业漂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这一影响仅在市场制度环境差、行业竞争程度高以及民营企业中显著。[3]当前,针对ESG报告的编制、披露和鉴证等环节,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和独立的鉴证机制。这导致企业在披露ESG信息时可能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约束,增加了“漂绿”行为的风险。同时,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也使得“漂绿”行为的违规成本相对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这种监管缺失的现状不仅削弱了ESG报告的可信度,也阻碍了绿色金融理念的深入推广和应用。
“遮掩效应”在ESG报告对绿色金融的影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不仅增加了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和决策风险,降低了市场信任度,还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现有文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揭示:监管型小股东显著提升了试点地区上市公司的ESG表现,主要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纠正管理层短视行为及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三大机制实现。[1]为了打破这一“遮掩效应”,促进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学者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仍在继续努力中。
3.ESG 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小且种类较少
ESG理财产品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对于促进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已有研究表明:ESG评级越高,股票流动性越高;[2]ESG评级分歧越大,股票流动性越低。ESG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小且种类较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ESG投资领域在理财产品市场上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挑战。首先,规模占比小是指ESG理财产品在整个理财产品市场中的总规模相对较小,尚未成为主流投资选择。其次,种类较少意味着市场上ESG理财产品的类型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固收类、混合类等相对保守的产品类型上,而权益类等更为多样化的产品则较为稀缺。
ESG 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小且种类较少首先会限制ESG投资理念在理财产品市场中的传播和普及从而不利于ESG投资发展。其次,ESG 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小且种类较少会使投资者选择有限。对于关注ESG投资的投资者而言,市场上有限的ESG理财产品选择无法满足其多样化的投资需求,降低了ESG投资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ESG 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小且种类较少会使市场潜力未充分挖掘。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理念的深入人心,ESG投资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ESG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小且种类较少,意味着这一市场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而ESG 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小且种类较少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ESG投资理念相对新兴。ESG投资理念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者对其认知度较低,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这导致金融机构在发行ESG理财产品时面临一定的市场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ESG理财产品的规模和种类。其次,金融机构投研能力不足。ESG投资需要金融机构具备较高的投研能力,以便对ESG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然而,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在ESG领域的投研能力尚显不足,难以开发出多样化的ESG理财产品。除此之外,政策和监管支持不足也是导致该问题的原因。虽然ESG投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但在国内仍面临政策和监管支持不足的问题。比如已有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绿色信贷限制行业,绿色信贷限制行业的绿色创新表现更加活跃,但绿色创新质量提升不明显。[5]因此,需要加强政策的支持与监管机制的完善,促进ESG理财产品的发展。
二、ESG理念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ESG绩效与企业市场价值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ESG绩效与企业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积极视角来看,就不同层面,企业良好的ESG表现通常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企业ESG表现可以通过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来促进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6]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提升企业ESG表现,会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7]而ESG中的公司治理评分对于企业价值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8]但有学者认为,实施ESG策略可能需要企业在短期内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需要一定成本,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设备升级、员工福利改善等方面的初期投入可能较大,短期内对利润产生一定压力,进而对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产生暂时的负面影响。同时ESG信息披露不对称,也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在《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作者发现:ESG表现的市场价值效应主要是在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向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的过程中实现的。ESG责任履行的良好评价能够弥补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劣势,释放更多的积极信号,使负责任与可持续的ESG管理行为融入股价,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9]在《ESG表现、创新投资决策与企业价值》中作者发现ESG表现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投资水平对企业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产生积极影响。但尚未通过调整企业创新投资结构这一传导渠道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10]尽管 ESG 绩效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大多数研究和实践表明,良好的 ESG 绩效通常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大多数学者也都认为良好的ESG表现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好地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但是,目前 ESG 绩效的衡量标准尚不统一,不同的评估机构可能给出差异较大的评价结果,这使得投资者在判断企业的 ESG 绩效时存在一定的困惑,从而影响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准确评估。ESG 绩效的衡量和评估标准的主观性,这也使得准确量化其与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2.ESG报告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ESG理念逐渐传播普及。ESG报告无论是对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还是对投资者决策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企业为积极应对财务风险,需要注意ESG信息披露。在环境方面,如果企业因污染等问题面临高额罚款、法律诉讼或被迫进行大规模的环保整改,这将带来巨大的财务支出。在社会领域,若企业在员工权益保护、劳动纠纷、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可能导致声誉受损,消费者抵制,进而影响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治理方面的薄弱,如内部腐败、管理层动荡、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运营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积极的 ESG 表现有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良好的 ESG 实践可以提升企业声誉,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长期稳定的投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成本。同时,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企业能够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多数大型上市公司都会愿意发布ESG报告,不仅是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标准和政策要求,还为了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通过发布 ESG 报告,企业向利益相关者展示其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提高了信息透明度。这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企业的信任,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良好的信誉可以使企业在融资时获得更有利的条件,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ESG表现、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财务风险》中作者从内部管理效率、信息不对称、分析师关注度三角度分析企业的ESG表现对企业财务有重要影响。ESG表现良好的企业能够通过ESG报告向外传递出自生财务状况、经营策略、治理机制等非财务信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数据。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分析师的关注有监督效应和治理效应,减少了企业违规现象同时提高了企业与外部的双向沟通效率,加深外部人对企业的认识,使股价充分体现企业内在价值。[11]然而,当前 ESG 报告的质量和标准参差不齐,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也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评估企业财务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ESG 报告对于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以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和企业的决策。
三、对于ESG理念下金融行业发展的建议
1.完善统一的金融行业ESG评级标准以及市场ESG监督体系
ESG评级及其信息披露标准对于推动绿色金融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ESG相关的监管文件主要集中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绿色金融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导致项目识别成本高,金融机构出现谨慎放贷的现象,影响了绿色金融的供给效率。尽管部分上市公司已开始披露ESG数据,但个人投资者在获取和使用这些信息时仍面临挑战。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工作组正在努力构建一套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将提高企业披露质量,满足各方利益需求,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第三方机构来对企业ESG进行监督评价。但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信誉和可靠性仍有待提升,这影响了绿色金融服务的质量。碳市场机制不完善限制了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市场应加强合规监管,严格控制绿色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引导,激励资金流向绿色金融领域,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构建与ESG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监管框架,确保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符合监管要求。
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 ESG 投资政策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构建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责任,要求将ESG要求纳入授信全过程。这表明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需求下,我国银行业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配置质量和效率。将ESG理念纳入银行授信流程,有助于解决结构性问题,是响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要选择。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市场机制,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利用财政政策作为杠杆,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和信用增强。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推动绿色金融资源向可持续发展领域倾斜,增强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和外部适应性。
3.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实验中凸显ESG 理念
(1)强化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①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如在联合国、IMF和G20等平台上发表意见,推动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在ESG和绿色金融规则中的差别安排予以认同和支持。
②促进国际标准融合:在与国际绿色金融和ESG标准接轨的过程中,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促使国际社会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
③拓展国际合作与市场开发:引导中国金融机构加强与国际组织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推动多边开发机构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融资模式发挥更大作用。
(2)推进国内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①构建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确立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
②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7年,国务院审定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试验区在企业认证、项目认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领域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建设。
③项目库建设与管理:在绿色项目库的入库筛选与动态管理中,突出项目的ESG特征,确保ESG理念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4.丰富ESG投资市场,培育ESG投资者
我国应利用当前ESG投资的创新趋势,挖掘绿色产业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发多元化的ESG主题金融产品,如股票指数、债券、基金、理财产品等,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同时,加大对权益和混合型ESG理财产品的研发创新力度,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ESG投资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提供丰富多样的ESG投资服务。
参考文献:
[1]汤旭东,张星宇,杨玲玲.监管型小股东与企业ESG表现——来自投服中心试点的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41(04)
[2]李晓艳,梁日新,李英.ESG影响股票流动性吗?——基于ESG评级和评级分歧的双重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23,(11)
[3]杨有德,徐光华,费锦华.环境税能否抑制企业“漂绿”行为?[J].中国软科学,2024,(05):132-141.
[4]潘明清,谢清华,崔冉.资源配置视角下绿色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24,(04)
[5]王馨,王营.绿色信贷政策增进绿色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06)
[6]强群莉,王彤,汪益玲.ESG表现、绿色创新与企业市场价值[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8(01):30-44.
[7]王晓红,栾翔宇,张少鹏.企业研发投入、ESG表现与市场价值——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调节效应[J].科学学研究,2023,41(05):896-904+915.
[8]岳璟怡.ESG中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商业会计,2023,(02):49-54.
[9]王波,杨茂佳.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22,36(06):78-84.
[10]王妮,潘海英,吴雨濛,等.ESG表现、创新投资决策与企业价值[J/OL].研究与发展管理,1-13[2024-07-30].
[11]张瑞欣,郭淑娟,常京萍.ESG表现、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财务风险[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4,45(03):34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