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73年,是由广州医科大学主管并主办的期刊。
[1] 据2021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广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有委员63人。
[2] 据2021年8月6日中国知网显示,《广州医科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量为6975篇、总被下载次数为279605次、总被引次数为13282次;(2020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36、(2020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305。
[3] 据2021年8月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广州医科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量为3818篇、被引量为11987次、下载量为146781次、基金论文量为975篇;2018年影响因子为1.12。
[4] 1973年,《广医通讯》创刊。
1974年,该刊以季刊形式稳定发行。
1981年,该刊更名为《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4年,该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发行。
2000年,该刊由双月刊恢复改为季刊发行。
2005年,该刊由季刊再次改为双月刊发行。
2014年,该刊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3] 12月,《广州医科大学学报》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5]
1、题名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2、作者署名投稿时须提交作者贡献声明,列出所有作者对该研究及论文的贡献。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投稿后稿件处理过程中该刊不允许再作改动。
3、摘要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4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3人称撰写。中文摘要可简略些,英文摘要可以稍详细一些,必须与中文摘要对应。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首字母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不加连字符)、第1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
4、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号“;”分隔。
5、研究设计应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应交代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4个基本原则作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的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内容呈现上,《广州医科大学学报》秉持 “专业不晦涩,通俗不流俗” 的风格。邀请各领域顶尖学者、行业领军人物作为特约撰稿人,确保观点的权威性;同时组建专业的编辑团队,将学术语言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文字,通过深度报道、专题策划、人物访谈、文化评论等多元形式,让每篇文章都成为激发思考的火种们精心设置 “对话” 栏目,打破学科壁垒,邀请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同台对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田野手记” 板块则让记者深入基层,用文字与镜头记录普通人的非凡故事,传递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倡导理性思辨与人文关怀并重,鼓励读者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世界,用同理心感知他人。通过举办线下读书会、学术沙龙、艺术展览等活动,搭建起思想交流的桥梁,让杂志从纸张走向现实,凝聚更多有识之士的力量,共同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建言献策。
未来,《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将始终坚守初心,在浩渺的知识星空中,为读者点亮一盏明灯,陪伴大家在探索真理、追寻美好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让思想的光芒穿透时代的迷雾,照见更辽阔的精神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