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活动
共赏非遗魅力,体会传承力量 ——重师“三下乡”巴渝非遗歌舞文化寻访团之木洞山歌传承人采访
来源:网络 作者:龙禹杉 发布时间:2025-03-18 浏览人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气质的代表,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木洞山歌,作为木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被誉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木洞山歌不仅在当地广为传唱还多次参加央视节目摄制国家及省市级展演并赴台湾、日本、美国等地交流演出,极大地传播了巴渝文化的魅力。

  自2008年起,木洞镇连续三次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为深入了解、学习木洞山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711日上午,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舞韵载非遗,声律传千古巴渝非遗歌舞文化寻访团到达木洞镇文化服务中心,与木洞山歌传承人秦萩玥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

image.png

1 寻访团成员对秦萩玥老师进行采访(张丁聆摄)

  初见秦萩月老师,寻访团成员深感她的亲切和善,而通过后续的深入交流,成员们更体会到秦老师对木洞山歌这一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传承。

  秦萩月老师首先向寻访团成员们介绍了木洞山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她表示,木洞山歌是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的地方传统音乐,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木洞山歌的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与巴渝地区的文化紧密相连。木洞山歌历经战国、汉代、唐代等时期的演变,不断吸收和融合各时代的音乐元素。战国时代有下里巴人”,汉代有“巴子讴歌”,唐代则有“竹枝”等民歌形式,这些都对木洞山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image.png

2 秦萩玥老师介绍木洞山歌(张丁聆摄)

接着,秦老师详细阐述了木洞山歌的文化内涵。她指出,木洞山歌的旋律质朴而生动,多使用三度和六度的跳跃,速度也随旋律跨度的增大而加快,使得歌曲听起来既富有变化又充满力量。而木洞山歌的歌词内容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情感表达等。“艺术文化来自人民,也反映人民。”秦老师在介绍木洞山歌时很明确地向我们表达了这个观点。

木洞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即兴而唱的歌谣,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歌曲中体现出劳动人民的纯厚、质朴与善良。秦老师特别谈到,木洞山歌中蕴藏着木洞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团结协作的不朽精神作为巴渝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传唱木洞山歌,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巴渝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image.png

3 秦萩玥老师现场教授木洞山歌(张丁聆摄)

为了让寻访团成员们更直观地体会到木洞山歌的感染力,秦老师在现场为大家演唱了木洞山歌经典作品,并挑选了一些片段教授给大家。她一边讲解示范,一边打击节拍,成员们在她的鼓励与指导下进行试唱,身临其境地体会了到这项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木洞山歌最年轻的传承人,秦萩月老师坦言,木洞山歌是她深刻的童年记忆,在看到这项技艺蒙尘时,她毅然决定加入保护与传承这项文化的行列,时至今日,她也在不断思考与实践着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努力让这颗明珠在中化文化的摇篮中熠熠闪烁。

  当今,传承人们致力于木洞山歌的推广和创新,通过创作新曲目、举办演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这项非遗文化。例如,将木洞山歌剧《爷爷的山歌》提档升级为实景演出,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木洞山歌的艺术魅力。

image.png

4 寻访团成员们用心聆听秦老师的讲述(张丁聆摄)

     在采访最后,秦老师还着重强调了政府对木洞山歌传承和发扬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她表示,2006年木洞山歌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其重要性和独特性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她很感谢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通过此次与秦老师的深入交流,巴渝非遗歌舞文化寻访团成员们对木洞山歌这项宝贵的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入保护并宣传木洞山歌的行列成员们也热情邀请秦老师将这项文化带入大学校园,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体会木洞山歌的独特魅力,从而去深入了解探索巴渝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艺术来自人民,人民传承文化。

 

 

 

通讯员:龙禹杉